4/26/2006

鬱悶

"We should think in terms of doing something that makes the heart dance every day. But if you can't make your heart dance, do something that makes someone else's heart dance. And if you do that every day for three months, your life will change."

我不想做下去了
明白將來的幾個月
都在鬱悶的心情裡來去
想像一下
也讓人沮喪

讓別人的心起舞
談何容易
當自己的心都難以舞動的時候

4/18/2006

是中產還是新的封建

看這個


崔偉恆﹕是中產還是新的封建
【明報專訊】作者為香港教育學院專任導師

「所有經濟學家最大的謬誤莫過於把自由和自由競爭混為一談。」

Frank Knight (1935)《競爭的倫理》

這種最大的謬誤是香港中產階級的核心價值,認為自由經濟能自動地實現最大的自由。

●經濟層面︰中環核心價值代表

Alice Poon (2006)在近作Land and the Ruling Class in Hong Kong指香港中產階級根本不是中產階級。在近乎歐洲中世紀封建模式的經濟下,香港人花了六成以上的金錢投入於不成比例地高昂的樓房、公共服務。還要命的 是雖然可動用的收入少之又少,但香港人不但不會懷疑自身的處境,還繼續自我感覺良好。

因為香港中產階級相信勤奮必然會成功,貧窮必然是懶惰的結果。相信富同情心的保守主義,香港中產是喬治布殊所 推崇的compassionate conservative的信徒。經濟政策上,相信低稅率、低福利,何苦要交多些稅換取福利,又投訴政府無照顧中產階級。福利國家是這階層及年代選民的票 房毒藥,「自食其力」是現代保守主義的基本論述。於是高地價對於有樓人士是雙刃劍,雖然要捱供貴樓,但個個在銀行坐擁過百萬「資產」,中產階級自我感覺良 好。

●文化層面︰資本主義霸權論述

要解釋為什麼香港「中產」自我感覺良好﹖為什麼老是不覺得遭大地產商剝削﹖1930年代的意大利哲學家Antonio Gramsci提供了答案。他指當時的政府和教會壟斷了意識形態的演繹,透過潛移默化的社會化,意大利南部的農民自我感覺良好,完全不自覺受到意大利北部 工業家階層的剝削。在現代,John Perkins (2004)在Confessions of an Economic Hit Man中描寫了暗中為美國服務的經濟職業殺手在國際顧問公司的掩飾下,用大量的錢把發展中國家的政府拉到為美國經濟服務的大陰謀中,使他們在經濟上受到控 制、政治上為美國服務。透過世銀、國基會的貸款,美國向這些國家提供透支和貸款。貸出的錢,最後由美國企業來包辦,錢從美國的左袋入右袋。在Alice Poon的描述中,我們亦有如此的光景,為幾大家族或其子公司打工,向銀行貸款買樓,每月亦向這幾個大家族的地產商及其控制的公共服務邀稅,中產定義中必 不可少的經濟自由(economic independence)只是鏡花水月。

●本地經濟職業殺手

不過在本地一眾經濟職業殺手鼓吹「經濟自由等於個人自由」下,再加上消費主義的論述霸權,香港中產是一班坐擁過百萬「資產」、一上飛機「」三份中 文兩份英文報紙、飛機未停好立即開手機曰「喂,返到喇﹗」的人士。在消費主義的強大宣傳下,我們不單不會反思自己經濟倚賴(economic dependence)的程度,卻過真正意義的中產階級生活,各地的消費情報,所謂中產可以如數家珍背誦如流,懂去倫敦Burberry特賣場﹔卻永遠 搞不清湖南是哪個湖的南面、河北是哪條河的北面,是否支持美國攻打伊拉克,亦會啞口無言﹔文化上永遠缺乏中產的內涵。因為在這個文化霸權下,本地經濟職業 殺手告訴你們你身在comfort zone,可以在長假期時往曼谷做Spa、到日本朝聖購物。周末到羅湖商業城,對從四川來的按摩師趾高氣揚。面對身邊的外來民工,「中產」的自我感覺實 在良好,永遠不相信封建時代的農奴階層仍然存在於現代的香港。

正如陳冠中(2005)在《我這一代香港人——成就與失誤》,他那一代「……以為自己有多厲害、多靈活、多有才華」(頁7),他們在「出道的1970和1980年代,在經濟上嘗到甜頭……還以為自己見多識廣」(頁7)。果然真是見多識廣﹗

4/17/2006

窺看歐洲















從小就羨慕人家畫畫畫得好,
觀察力精細,還要抓得住事物、人物的所有表徵跟內涵,
表現出來的素描畫才逼真!
妹尾河童的畫,
是真的讓我折服。
而且,
從一個日本人眼中,加深了對歐洲的理解,
是另外一種視角,
歐洲文化原來可以這樣理解。
有人跟我說過日本人對事物的觀察入微,
並非一般外國人能夠比得上的。

而一個日本畫家的觀察力,
我想,要比一般日本人更是細微。

4/09/2006

Panadol

女人專屬的痛楚
一天罷了
已經夠折騰
小時候從來不會感受這麼深
是因為年紀大嗎
她愈來愈霸道
像在說「我來了,你休想去玩,乖乖的躺著吧」
熱水澡 熱風機
全都不奏效
痛得直不了腰
蜷縮在被子裡
忍不住打了通電話 撒嬌 哭
罷了 
好像真的沒那麼痛
忽然就覺得縱容女人的男人真好


其實就不過是panadol發揮威力嘛


然而 也許
你的聲音
在分開的日子裡
也像panadol一樣了

4/07/2006

失眠

乍暖還寒時候
最難將息

4/02/2006

離不開的離開

啦 啦 啦 啦 啦 啦 啦 啦 啦 啦 啦 啦 啦 啦 啦
啦 啦 啦 啦 啦 啦 啦 啦 啦 啦 啦 啦
啦 啦 啦 啦 啦 啦 啦 啦 啦

一路上走回家
聽著 <離不開的離開>
不由自主跟著哼起來
雖然不諳韓語
可是那淡淡的傷悲很能感染人
柳熙珍的不捨
究竟有多重?
愛情大概真的很脆弱
太多人容易放棄了

戀上
相聚
然後離開
繼續找尋下一段

許多人一生就在不停尋找
最後可能就在追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