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2006

嗅覺--朋友的愛情

最近在看《嗅覺符碼》
因為自己的嗅覺從小特別靈敏
對這方面的研究就格外有興趣
原來嗅覺自古而來(尤其在希臘哲學盛行的柏拉圖時期)
都被打壓看輕
哲人們認為因嗅覺與原始動物的欲望關係密切
故視之為低等的感官
但現代科學驗證證明嗅覺能喚起人類最深層的記憶
嗅覺記憶比任何其他的感官記憶都持久, 歷久彌新

擁抱的感覺變了
是否就預告了愛情的離開?
戀愛有一種甜美的氣味
變味了嗎
自己應該很清楚

3/20/2006

烏雲的金邊

買了多時的《幹校六記》
終於看完了大部分
關於楊絳自己的文革紀錄已經看畢
只餘寫錢鍾書--圍城的一篇沒看

自初中開始一直對文革好奇著
卻一直沒有很努力的找尋這個風潮的歷史
是因為爸爸的關係吧
一問起他 他的回應大概都只有一兩句
然後就顧左右而言他

從前對中國歷史心存敬畏之心

被中史老師批評過
不敢踫
可現在嘛
為了了解一些作者或者他們書裡的主人翁
我不知不覺的會看多了
正確點...
是看多了一些別人從前的故事
(這麼說好像比較好
就是沒有歷史的沉重嘛
別人問起來 也沒那麼狠
「你知道歷史甚麼?」
比 「你知道他們以前的事嗎?」
要沉重多少倍)

許多經歷文革的人逃避災難而來到香港
而文革又是怎麼回事呢
一個個人膜拜著那個毛澤東
是如何的一個狀況呢

公司飯堂的老板娘跟我說
「你們家信教嗎?」
「爸爸家裡信,我不信,為什麼問?」
「我們在天津的時候,相信毛澤東,就像信教一樣,
所以呢,現在甚麼都不信了」

從非常虔誠的信徒
到現在是甚麼教義都不敢信不願信的商人
那是一種甚麼樣的心路歷程?

不知道爺爺和爸爸兩代經歷文革的人
心情 又有多大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
我喜歡楊絳
她在最難過的時候也能找出好的事情
在叫罵聲中也可以用澄清的眼睛找出「披著狼皮的羊」那些裝壞的好人

「按西方成語「每一朵烏雲都有一道銀邊」。
丙午丁未年同遭大劫的人,如果經過不同程度的摧殘和折磨,
彼此間加深了一點瞭解,孳生了一點同情和友情,就該算是那一片烏雲的銀邊或竟是金邊吧?
---因為烏雲愈是厚密,銀色會變成金色。
常言「彩雲易散」,烏雲也何嘗能永遠佔領天空。鳥雲蔽天的歲月是不堪回首的,可是停留在我記憶裡不易磨滅的,倒是那一道含蘊著光和熱的金邊。」
(193 幹校六記--丙午丁未年紀事)

3/15/2006

疲倦

想撥個電話給你
卻不敢
怕打擾了你

失落地
還是要不停的工作

然後
思念
就被疲倦折磨掉
軀殼空空洞洞的爬回家


工作還是要繼續

3/13/2006

失約

輾轉反側
十二時
三時
五時
九時

我等了一整晚
你失約了

3/10/2006

Are you lonesome tonight

擠不出來
一言一語

坐在小巴裡
看著只有半厥的月
我在想你身處的地方
不知道夜色如何?
月光會不會被漫天黃沙掩蓋了?
你回來時 大概是月圓的時候吧?

最近都趕回家看電視劇
昨天晚上片裡播著皮禮士利的歌
Are you lonesome tonight?
Do you miss me tonight?
Are you sorry we drifted apart?
Does your memory stray to a bright summer day
我想起那天我們弄的滿身泥巴的郊遊 和爬滿螞蟻的忌廉湯

3/08/2006

三八婦女節

今天是三月八日。


【明報專訊】三八婦女節,日本人是知道的。不過,不像2月14日情人節或3月14日的White Day,沒有炒作元素。日本人對於某些東西,保持緘默,慢慢就會被遺忘了。幸好,還有一些人一直在堅持,不讓過去留白。
先記住路線吧﹗坐東京地鐵東西線到早稻田站,在2出口轉左直行,行至一個十字路口轉左,直走到ENEOS油站的路口,轉右直走,直至見到一座基督教紅磚教堂。走到「奉仕園」找AVACO大樓。看到一個二流商務旅館大堂,拾級上2樓。見到慘綠色地台,一個6層錄影帶架,一個雜誌架。
143幀照片.沉重
繞過這些,就會看見「wam」。映入眼簾的,是143幀婆婆黑白照——是世界各地在二戰期間被迫當過「慰安婦」的婦女的照片,每個相中人都有名有姓有出生地,wam,就是日本唯一一間「慰安婦博物館」。不,「慰安婦博物館」,是華文傳媒的稱呼,簡單明確,也夠暴力兼戲劇性。不過,寫這篇文章的我,會堅持正名,稱這一爿留住歷史的小地方做wam——Women's Active Museum on War and Peace﹔日文是「女たちの戦争と平和資料館」,直譯是「女性的戰爭及和平資料館」。
不把wam直稱「慰安婦博物館」,不是為日本歷史塗脂抹粉。日本,要掩蓋歷史的人手已經夠充裕。90年代,有國會議員在國會會議發言,指戰時「慰安婦」是民間團體帶去勞軍的「民間活動」,與政府無關。日本國內外即時飛杯扔碟,同年,韓國的金學順婆婆正式起訴日本,提出證據說「慰安婦」是軍方安排的,在日本國內引起「慰安婦」的討論。
一幀照片.兩行30字
好不容易,日本負責全國歷史教科書的7家出版社,在1997年加入「慰安婦」、「慰安所」等史料。如果說歷史像一塊波板糖,那麼,不出10年,在右翼分子拚命舐吮下,這段齷齪的過去,已陰乾成為棒端的一點糖霜。現時日本所有歷史教科書中,只剩下日本書籍新社與帝國書院的兩本,還肯為「慰安婦」這段歷史,慷慨地挪出兩行30字,再加孤伶一幀照片和一條圖片說明,向學生說個明白。
wam,的確是日本唯一一間較有系統陳列「慰安婦」歷史的資料館。「不過,我們還有其他展覽。如韓國的民主進程和1980年反對日本『尋歡團』示威資料等等。而且,我們堅持在名字加入了『Active』,是因為我們需要的,是行動。」館長西野美子說。
館址在基督教的教堂內﹖西野館長說﹕「這兒確是基督教的地方,可是,我們支付的是全費租金。他們肯把這個地方租給我們,已經萬分感謝了。」
右翼.「黑箱車」
去年8月,她們籌辦這所博物館時,到處找地方。一打開門,外面就傳來右翼團體的黑色小型貨車的高聲廣播。如果開館了,「黑箱車」一時三刻來「宣傳」,wam就成了破壞地區寧靜的「迷惑設施」了。最後,找到這個較偏遠而靜寂的地方﹕「首先,這兒是私人地方,車子不可以長驅直入。這也是基督教的地方,樓下又有接待處,至少也安心一些。」找地方展示資料已經那麼艱難,在名字上退後一步,也不算過分吧﹖
西野館長說﹕「看板沒有『慰安婦』字樣,也不可以放得太大。畢竟這兒也是人家搞婚禮辦喜事做生意的地方。」
日本媒體.冷淡
硬橋硬馬的騷擾,也叫看得見。問題,往往在看不見的地方。當wam開幕時,日本媒體也有派記者來採訪。結果﹖只有跟wam核心成員松永耶依女士有緊密關係的《朝日新聞》和鄉下的地方報紙有報道。電視台、電台,一句報道也沒有,是一句也沒有。
算是打壓嗎﹖wam當然有點耿耿於懷﹕「外國媒體積極多了,BBC來了3次。」wam成員之一渡邊小姐說﹕「有很多日本人從互聯網知道我們,摸上門,都說是他們外國的朋友告訴他們。華文媒體,好像只有新加坡的來過。你應該是第一個香港媒體正式來這兒了。」
骨氣.考驗
在館內,閱覽桌上放了大阪一所女子高中在開放日時,學生自發舉辦的一個「慰安婦史」展覽的資料,題為「日本是戰爭的加害者」,把大戰的背景資料、「慰安婦」的照片、口述歷史一一陳列。最夠impact的,是把教室一隅變成「慰安所」的「布景」。
「這只是很少數,很多教師都想在課堂中教導學生更多關於戰爭及『慰安婦』的歷史,他們也常到這兒來。」渡邊小姐說﹕「不過,在課堂上教這些歷史的教師,都會『偶然』很快被『調走』,從一家近自己住所的學校,被調到第二家遠離他們住所的學校,結果他們就要用很長的時間上學。時間、精力、心力,全都消磨在交通之上,這就被整得很慘。」
骨氣,的確是要受考驗的。如wam每天的入場人次只有300人。「對於一家新博物館,而且要收人家500日圓(約33港元)的小地方,成績其實已經不錯。」
西野館長說﹕「不過,當然,經營是困難的。」
不做.不行
「這兒,不做,不行。」渡邊小姐說﹕「你看看(指日本各出版社歷史教科書的比較表),那些婆婆花光畢生的勇氣與努力,歷史教科書內才有一丁點的『慰安婦』描述,不消10年又刪走了。光要留住事實,已經那麼的困難。」
國家大,有「民主」,那麼,有右翼愛國陣營,也就有左派。當wam的經營那麼困難,空間那麼狹隘,也有人繼續做下去﹕「這兒主要是由女人打理的。」渡邊小姐說。
哦,原來是女人天下。有說在戰爭時期,女人的生還機率比男人高。因為,女性習慣了忍受壓力。戰爭後走出來而又比較堅強的,日本翻來覆去都是一個東史郎。這些日本女人,比很多男人,都要堅強多了。

地址﹕東京都新宿區西早稻田2-3-18
網址﹕http://www.wam-peace.org

才五天...

躲開相思
披上裘兒
走出燈明人靜的屋子
小徑裏明月相窺
枯枝
在雪地上
又縱橫的寫遍了相思

--冰心 《相思》

3/07/2006

In cold blood

I heard from my colleagues:
There were times when kittens and puppies were very popular among print decorations , cards , calendars etc.
People said some Japanese artists killed the little animals,and made them into specimen.
So that they can make dead animals in the 'PERFECT' poses they wanted for the pictures.
And they pretended them to be lively and lovely!
That scared me!!! How awful it could be????
How can people be so so so so so cold blooded??
It reminds me of the Capote again...
In cold blood.....misuse of language....abuse of language.....
one using the name of non-fiction, one using the name of lovely pictures.
The coldness made me shiver.

Capote

Capote

A film touched my nerves.
Watch it, if you thought about being a writer once. Or, you always dream about it.
Did it really happen or was it faked?
Is it still a passage or a bunch of words only when you named it as part of your non-fiction?



My friend fell asleep.
Ofcoz, if you decide to go into the black theatre, you have to be prepared you are not going to watch one like anthony hopkins'.


A good piece of art stimulates you to think, no matter what kind of art it is.
Literature or visual production, they are the same.

3/06/2006

...生活..呀..生活

不知道為甚麼
只是害怕

害怕
長大了
會不會朋友都沒有了

像爸媽
沒有可傾訴的朋友
____________
媽今天問我
人是為了甚麼而活

我答不出來
然後我說
那可是哲學家的問題


媽答得妙極

甚麼哲學家的
那是我的問題

可不是
那是自己的問題
覺得是甚麼就是甚麼

那可跟別人無關

可是為甚麼我仍然煩惱呢

3/01/2006

真假與回憶

夜半喜歡看馬家輝博士的網誌, makafai.blogspot.com
尤其他寫一些關於文人作家的詄事
又或他寫一些書本小說電影戲劇的感興

像偷了一點時間
找到了思考的刺激
像找到一個前輩
為我解惑

他寫董橋的書
「在 好久好久以前, 發生了好些好些事情, 而既是故事, 真真假假也就不在所計了;歲月走過當然是真, 相對於確切發生的事情, 文字無論如何精準亦只是再現、只能是假,但沒有精準的假文字即難令故事成為讀者眼底的真,世上最精采的真事必然以世上最精準的假字為襯底,寫作與閱讀, 本來就是一場在真和假之間追追逐逐的搜捕遊戲」

還有引文
董橋說「Joseph Conrad 勸人不要亂採記憶的果實, 怕的是弄傷滿樹的繁花,我也擔心有些記憶深刻得像石碑, 一生都在;有些記憶縹緲得像湮水, 似有似無;另一些記憶卻全憑主觀意願妝點, 近乎杜撰, 弄得真實死得冤枉, 想像活得自在;而真正讓生命豐美的, 往往竟是遺忘了的前塵影事。那是潛藏在心田深處的老根, 忘了澆水也不會乾枯」

還有我覺得極精彩的:
董 橋曾說「中年是下午茶: 忘了童年的早餐吃的是稀飯還是饅頭; 青年的午餐那些冰糖元蹄蔥爆羊肉都還沒有消化掉; 老年的晚餐會是清蒸石斑還是燒豆腐也沒主意; 至於八十歲以後的消夜就更渺茫了: 一方餅乾? 一杯牛奶? 總之這頓下午茶是攪一杯往事、切一塊鄉愁、榨幾滴希望的下午」。


記起了
小伍推薦我看董先生的 記憶的註腳
是時候到書齋翻一翻了
久違了的書香